对联名人丨俞樾与对联
俞樾(1821-1907),字荫甫,自号曲园居士,浙江德清人。清末著名学者、文学家、经学家、古文字学家、书法家。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,章太炎、吴昌硕、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。
本文发表于1985年第6期的《对联》杂志,经典重读,如晤新章。
对联名人
对联
图片
俞樾与对联李庆生图片
俞樾画像
清代大学者俞樾,字荫甫,号曲园。毕生致力于经学研究,考述甚丰,卓有成就。他除了在经学的大田中勤耕细作外,对于对联这块小园圃也时常拾掇料理,为后世留下《楹联录存》六卷。(“春在堂挽言”一卷除外)。
俞曲园的对联创作,诗味浓,意境远。写景有“天然画意”;抒怀有“古中遗风”(引文皆见《楹联录存》)造语隽永,格调清高。诸如为新安孙某的观旭楼和红叶读书楼题的两联:
高吸红霞,最好五更看日出;
薄游黄海,曾来一夕听风声。
仙到应迷,有帘幙几重,阑干几曲;
客来不惊,看落叶满屋,奇书满床。
为峨眉山馆的题联:
古墨尚存圣时石;
遥春如对蜀中山。
为湖心亭题联:
四面轩窗宜小坐;
—湖风月此平分。
他为官署题的对联很能发为官者深省,如:
听讼吾犹人,纵到此平反,已苦下情迟上达;
举头天不远,愿大家猛省,莫将私意入公门。
读律即读书,愿凡事从天理讲求,勿以聪明矜独见;
在官如在客,念平日所私心向往,肯将温饱负初衷。
又如:
燕息敢忘天下事?
和平先养一家春。
其时,有一位日本留学生井上陈子德,授业于俞樾门下,井上陈子德的父亲六十大寿时,他为了给父亲做寿,特请老师为其父撰一副寿联,俞樾慨然应允,欣然命笔:
有令子万里来游,言家庭期望深心,外则贤父,内则贤母;
祝而翁百年偕老,看郎君讲求实学,处为名士,出为名臣。
中国学者特为外邦人士撰书对联恐怕是极为罕见的,此当是对联史上的补白之笔,亦可视为中日人民世代友好的一则佳话。
俞曲园晚年尤爱静坐,常以此得趣。他曾出一联曰:
七旬外翁,固之死之为归,生之为寄;
半日静生,不识此是何地,我是何人。
此联有似佛家偈语,出世味较浓。
最为有意思的是,他生前即为日后仙逝自撰了一副挽联:
生无补乎时,死无损乎数,辛辛苦苦,著成五百卷书,流播四方,是亦足矣;
仰无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,浩浩荡荡,历数八十年事,放怀一笑,吾其归乎。
这是一种以文学样式写成的自我鉴定,俞樾之前,不知有人做过否?如果没有,那就是俞樾在对联创作题材上的一个突破了。此联坦坦荡荡,实实在在,德、学兼容,豪、谦相映,气魄恢宏,诚非德高学厚的大手笔者不能出!
俞樾撰联,多有序言,这是借鉴了诗词序言的形式。序言内容,或记时,或记地,或记人,或记事,它对于对联的保存流传,对于读者准确地了解对联的意义提供了背景材料。如上文提到的为日本留学生的父亲题的寿联,如果没写序言可考,今天我们就无法理解它的意义了。
俞樾于对联既有创作实践,也有零星的理论探讨,这是今日对联研究者所不可忽视的。他曾说过:“楹联乃古桃符之遗,不过五言七言,今人有至数十字者,实非体也。”这是他对长联的独特见解,也许有偏颇之处,可是作为学术上的一家之言,这种见解有它一定的意义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